正常体温与发热
很多人发烧咨询我,问清情况后我一般多数的处置措施也时多喝水,但前提是一定要知道这些知识:
1、正常体温
(1)人和大部分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homothermal animal)或温血动物 (warm-blooded animal),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
(2)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左右。 腋窝:36.2 — 37.2℃ 舌下:36.5 — 37.5℃ 直肠:36.9 — 37.9℃
(3)体温存在昼夜波动:
清晨最低,午后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4)体温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0.2℃; 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仅体表温度)。
2、发热的定义: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而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热程度分级(以口温为标准)
1、低热: 37.3~38.0℃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2、中等热: 38.1~39.0 ℃ ,多见于急性感染;
3、高热: 39.1~41.0℃ ,见急性感染;
4、过高热: 41℃以上,如中暑。
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轧机星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因组织细胞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的发热,亦称为吸收热。常见于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内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因血管栓赛或血栓形成的心、肺、脾等脏器梗死或肢体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热。
大量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疾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低热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因物理、化学、机械及感染等因素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称为中枢性发热。常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颅脑出血、外伤、炎症等。
(6)脑神经功能紊乱 因脑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此种发热一般为,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而发热,称为功能性发热。
发热有哪些表现
发热过程 发热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疟疾、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或某些药物反应等。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数日内才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持续期 体温处于高峰,已达体温调定点水平,散热开始增强,产热并未降低,所以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此期可持续数小时(如疟疾)、数日(如肺炎、流感)或数周(如伤寒)。
3、体温下降期 由于机体的防御作用及适当治疗,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除,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开始下降。此期表现为皮肤潮湿多汗,有时因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年老降体弱者较易发生。
体温下降的方式有两种: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见于疟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缓降: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 如伤寒、风湿热等。
发热的利与弊
1、发热的有利方面 :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发热对机体有害的方面 。
包括发热激活物、EPs、中枢介质、体温升高本身等的作用,很难将其准确区分,表现为:
(1)加大机体消耗,增加脏器负担,诱发脏器功能不全;
(2)高热可使代谢旺盛的细胞出现颗粒变性,如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3)高热可导致胎儿畸形,是重要的致畸因子;
(4)造成患者极大痛苦,患者极不舒服,往往是患者就诊的原因。
发热的处理原则
对发热的治疗(退热)应尽可能的权衡利弊,达到趋利避害。
一般性的发热,利多于弊;高热,则弊多于利。
1、 治疗原发病
2、一般性发热(
一是充分发挥发热对机体的有利影响; 二是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如某些疾病有特殊热型。
3、注意: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4、哪些人血压解热
当发热的不利影响占主导地位时,应及时退热:
(1) 高热 > 40℃时
(2)心脏病患者
(3) 妊娠妇女
(4)患者不能耐受
5、解热措施
(1)针对发热病因解热;
(2)针对发热发病学环节治疗:根据发热机制及现有解热药的药理作用, 可针对下列三个环节来采取措施解热。
(3)物理降温
高热危急时,可采用冰块、醇浴等降温。
6、合理护理
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的病人,要注意:
(1)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2)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包括维生素;
(3)监护心血管功能,防止休克的发生。
声明:本文系郑州完美体育集团有限公司药业网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郑州完美体育集团有限公司药业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